透过水筛看那白云蓝天——漳墩南坑小白的前世今生(上)
漳墩白茶,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,满披白毫,远观如银似雪,以白色为主而得名。宋徽宗的《大观茶论》一书中曾记载“白茶,自力一种,与常茶不同,其条敷阐,其叶莹薄。崖林之间,偶然生出,虽非人力所可致。”书中记载的白茶并非人工培植,而是纯粹的野生白茶。
漳墩古称紫溪,1956年之前隶属瓯宁水吉县,漳墩是白茶的原产地。白茶是茶中贵族,白茶以其成茶披满白毫,冲泡后汤色和叶色浅淡明净而得名。
据《中外茶事》载,白茶历史久远,并得到极高的评价,北宋建安年间就作为贡茶,并冠以“瑞云翔龙"、“龙团胜雪”、“雪牙”等美名,其选料十分考究,系将壮实的茶牙蒸熟后,用人工剥去包在外层的叶片,取其细微的芽心一缕,用清泉渍之,制成新片,有小龙蜿蜒其上,风韵甚高,品质居北苑之首。
据《水吉志》记载,贡眉白茶产于紫溪里,漳墩贡眉白茶于清乾隆37年由漳墩镇南坑萧苏伯兄弟采自当地菜茶品种创制,俗称南坑小白。
漳墩白茶讲究“廉、美、和、敬”,将一个“廉”字放在首位,实际上是和整个社会现状结合在一起的,是对人们的一种警醒和规劝,是富有时代深意的。
曦瓜茶人做茶,一直以“廉”为宗旨,做事适度洽和为原则,避免铺张浪费。有句话讲得好:“座上清茶依旧,气象常新。”在制作成品白茶方面也曦瓜提倡简单、质朴,除“廉”以外,“美”是贯穿始终的精神享受,“和”是以茶会友的古老传统与祥和气氛,“敬”则是礼仪上的互敬互爱以及个人内心的温和从容。这四个字都是可以贯穿历史和当下的,作为对当代漳墩白茶精神的总结提炼就非常恰切。
甘一露|透过水筛看那白云蓝天——漳墩南坑小白的前世今生(下)
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,海拔近千米的福建漳墩,是小白茶的故乡。白茶的山场地势险峻,车辆无法到达,有些山场必须依靠人工采茶和挑青,山场山高路远,仅是走路,就要花费2-3小时。
游走于茶山之中,坚持手工制茶,用手心温度感知茶叶变化。是传统白茶的制作技艺,是祖先留下来的财富,是如今品牌概念创新的重要参考。力求以最自然,最原始的制作工艺保留漳墩白茶最真实的品质特征。
甘一露白茶系列采摘于当地小叶种群体品种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,采摘过程做到轻采,轻放,早采,嫩采,勤采,净采。鲜叶用水筛及时开筛,摊晾,薄摊均匀,做到鲜叶不重叠,自然萎调要环境四面通风,无日光直射,并要防止雨雾侵入。
控制好萎凋室内温湿度,鲜叶七八成干时两筛并一筛,采用焙笼炭火进行烘焙,低温慢焙。嗅之无“青”气,色泽灰绿,鲜艳有光泽。成品茶芽毫银白,叶脉微红,闻盖香芬芳持久汤色杏黄或橙黄,十分耐泡,具有清心明目,清热解毒之功,其色香味形独树一帜。好的白茶需要制茶人用匠心打造,每一片茶叶都要用心。
汤水变得更加的淳和,气味变得更加的香浓,一种浓郁的,轻熟的风味,在它的茶汤里悄悄地酝酿。喝在嘴里,好似有一层油脂,密密地包裹着你的舌面,浆感十足,后面紧跟着的,是香甜的回甘,在回甘里,花香盈盈。
每年的三四月份是白茶的采摘季,白茶的采摘,制作,每一道工序都是热爱,是虔诚,是坚守,是每日每夜,一遍遍重复的工艺流程。做白茶是一段艰辛的旅程,白茶在反复的历练中重生,茶人在漫长的等待中收获。
从古至今,一代代漳墩茶人,在四季流转中,始终与茶相依相存。白茶,承载了他们一生的感情与时光。茶离不开水,所谓水为茶之母,“茶性必发于水,八分之茶,遇十分之水,茶亦十分矣!”而白茶的脾性最是和缓纯粹,曦瓜茶人之品性与旗下甘一露白茶系列有着天然的同属。白茶为味甘醇的清香韵,口感清甜,饮如甘露,此为甘一露。
一口好白茶喝下去会很放松,会喝到一种很自然的纯净口感。而不是透过加工过的香料茶去表现令一个层次一种华丽的美感,它更是一种静态,内在甚至是一种纯净之美。源于对漳墩白茶口感的追求,白茶有着不同的状态和表情,在这一切的背后是历史带来的无限生机,是当地采茶人,制茶人的无限付出和耕耘。
杯与水因白茶而相遇,人与物静默无语。茶人坚守古法技艺传承,保持匠心老白茶韵味,给时光以新机,将这盏甘甜茶汤化于有形与无形的朦胧之美中。
来源于:曦瓜大红袍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